过去几年里,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出现较快速度的增长,而且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本科和硕士生。在博士的扩招之下,博士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创历史新高。
教育部发布了《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根据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博士招生15.33万,同比增长了10.3%,连续两年增速达到10%以上,而博士毕业生数为8.71万,同比增长了5.8%。相比招生人数来说,博士毕业生人数的增速倒是低了不少,不过也是创下了历史新高。按照这个趋势,2024年的博士毕业生预计可超过9万人。这么多的博士毕业生,最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?
一般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,主要有高校,科研单位、机关事业单位、央企国企以及私营企业。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博士毕业生的最主要的就业去向之一。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的应届毕业生有近四成都去了高校和科研机构,其中高校无疑是吸纳博士毕业生的主力。博士毕业生为什么更喜欢去高校就职呢?有以下几点原因:
一、福利待遇好
近几年,高校引进博士人才,都会发放高额的安家费、科研启动费,每月会给予补贴,部分学校会根据博士生是否单身提供相应面积的周转住房,还会对硕士学历的配偶进行安置,帮助解决工作。此外,住房公积金一般也是按最高比例缴纳。若参与校外合作或有突出科研成果,还能获得额外收入或奖励。
二、工作稳定
除了民办高校外,博士毕业生进高校可以获得编制,这也是很多博士毕业生比较看重的一点。相较于企业三年一签的劳动合同和变幻莫测的行业前景,可以避免更多未知结果,减轻对未来的担忧。
不过,现在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“非升即走”的政策,即被聘任的博士如果在首个任期内不能升为副教授,就得卷铺盖走人,以致高校工作的稳定性有所下降了。当然,在那些没有“非升即走”政策的公办高校,还是比较稳定的。
三、职业发展空间大
在高校,晋升路径通常为“助教—讲师—副教授—教授”,部分博士生入职即可评副高,距离职业生涯发展的天花板更近一步。而且,随着经验和成果的积累,在高校中的上升空间也比较大。
四、培养方式契合
我国培养的博士生目前仍以学术型博士为主,培养的是学术、科研型人才。高校不仅是主要的学术、科研机构,还能提供纯净的学术和科研环境,与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和职业发展目标相契合,有利于他们在学术和科研领域进一步发展。相比于纯科研单位来说,高校能吸纳的人才规模更大,因此也就成了博士毕业生的最主要去向。
五、休息时间多
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,很多人容易陷入到疲惫中,但却没有足够的假期缓解压力。而高校教师一般享有寒暑假以及其他节假日,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休息放松、陪伴家人、开展科研项目或进行自我提升,工作生活平衡度相对较高。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,很多人容易陷入到疲惫中,但却没有足够的假期缓解压力。而高校教师一般享有寒暑假以及其他节假日,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休息放松、陪伴家人、开展科研项目或进行自我提升,工作生活平衡度相对较高。
六、其他原因
除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外,还有其他一些原因。比如,高校教师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,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,并且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,同时继续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,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,让工作更有意义和满足感。高校通常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,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,学术交流频繁。在这里,博士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和交流。
在没有既稳定收益又高的工作可选择的情况下,当高校老师真的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。只要你有一定的成果,学历背景也不错,尤其是有海外学习经历,进高校任教的机会还是很大的。